横沥镇的供水事业始于1982年,至今已32年历史。随着我镇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我镇供水事业也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一、骆边岭初始建厂
“1982年横沥公社工交办在横沥墟建设年产146万立方米的横沥自来水厂”,这是在《横沥镇志》中发现的最早的横沥镇自来水供应的记录。当时主要供应横沥墟的居民、横沥村的村民约5000人用水和工业用水。1984年扩供石涌、隔坑村。
随着横沥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这种供水量已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1985年,政府开始投资在骆边岭建设第二期供水工程,每年供水能力为280万立方米,固定资产164万元,供水人口约8000人,设有一间化验室、一个泵房、两个办公室和一个约300—500立方米的水池,规模小,技术设备也比较落后。
1990年供水范围扩供到半仙山村,1991年扩供山厦、张坑。扩供人数的增加和需求量的增大,使得自来水厂完全是超负荷运转。1992年镇政府扩建第三期供水工程,每年供水能力540万立方米,固定资产845万元,供水人口约3.5万人。
随着形势不断发展,“三来一补”、“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迅速增加,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量节节攀升,骆边岭第二、三期供水工程已经不适应横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4年,为了让全镇人民用上自来水和发展工业生产,镇委、镇政府研究决定由镇外经办组建年供水能力1800万立方米的横沥自来水公司,位于横沥镇东环路1号,占地面积约55亩。经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自来水公司新厂于1996年7月竣工投产。横沥供水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历程。
二、一期供水工程建设
一期供水工程于1996年7月投产,设计供水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随着供水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群众能够用上了自来水。1997年扩供新四、1999年扩供村尾,2000年年供水量为1800万立方米;2001年扩供水边、2002年扩供田坑、村头、长巷、田饶步、六甲以及隔坑的上车岗、下车岗。至2002年,全镇各村均用上自来水。在这20年的时间里,横沥镇的城乡一体化加速推动了供水事业发展。
在全镇加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因工业化进程加速,水质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2001年之前,我镇的水源主要是来自于东引河,但由于取水点受到上游居民和企业生产排放物的污染影响,使得东引河的水质越来越差,不再适合作为自制水水源。为此横沥镇自来水公司一期供水工程不得不走上“转供水”的时代。
为确保经济的可持继发展和人民的饮用水安全,解决供水难题,经多方协调决定以购买东江水务有限公司的成品水来供应全镇的生产、生活用水,时间长达两年。仅2002年一年,购水量就达2350万立方米。
2003年上半年,根据镇委、镇政府的指示,横沥自来水公司提出了在东江引原水,自己生产的设想。在市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来水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铺设了DN1400钢管输水管8公里,于2003年8月3日正式通水,从此我镇自来水公司恢复了制水能力。该工程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供水能力,避免了国有资产闲置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降低了供水生产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我镇的供水事业迈上了另一个新台阶。
三、二期供水工程建设
二期供水工程于2005年9月份开始,经过1年的奋斗,于2006年8月正式投产,横沥自来水公司使供水能力和制水工艺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该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日,采用适合东莞地区的工艺设计,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中央监控系统自动控制,每一道工序的相关参数都有实时的仪表记录,自动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同时,横沥镇自来水公司在供水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完善、保证安全优质供水、用户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横沥自来水公司于1999年至2013年间陆续获得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市水务局“优秀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节耗降流,不断挖潜增效,使横沥供水事业迈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Copyright © 2008-2013 东莞市供排水行业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 粤ICP备2023096683号